转自 github 主题 Provide some feedback about the personal user experience (in Chinese) #1926
ps:大家在github提建议都用英文哈,方便更多的朋友来加入咱们的讨论,中文的可以在这个官方社区提
正文如下:
我是一个使用了Kubesphere几个月的用户,Kubesphere的功能非常棒,解决了我的很多问题,非常感谢这样的开源项目!另外,我在使用过程中想到了一些体验优化点,在这里反馈一下:
(我的使用场景主要是:提供给开发人员管理多个Kubernetes集群,方便开发环境的日常的开发测试工作)
前端:
日志 和 终端 这两个按钮比较小,也有点隐蔽,没有label说明按钮功能,一些新用户看到图标不知道意思;
Pod状态Not Ready时,是开发最想要进去执行Shell命令来Debug的时候,但Not Ready Pod没有Terminal按钮,只能用kubectl工具直接执行kubectl exec来实现进入Not Ready Pod;
从Workload跳到Pod,再跳到Container,需要层层点进去,步骤有点多。而且Deployment -> ReplicaSet -> Pod -> Container 这个树状层级结构,是否可以直接反映在一个页面上,不用层层点进去单独 割裂的显示?
更改Deployment/StatefulSet的 replicas 数量的按钮是箭头,含义不太明显,新用户大多不知道点那个 “” 来增加Pod,Rancher的 “+” ”-”按钮比较直观;
Edit/View Yaml的时候,Status块好像被隐藏了,一些查问题的场景,就是想看下当前的Status的
展示Deployment/StatefulSet的多个Pod的时候,如果不点到里面看Detail,没法知道创建时间和修改时间这两个重要的字段,并且在Container Not Ready的时候,image信息也被覆盖了,这个信息在rolling update,两个版本共存时查问题非常关键,隐藏了就看不到哪个Pod是什么时候创建的,也看不到哪个Pod运行的是哪个版本)
管理多个K8S的时候,在界面上无法添加自定义的tag, Provider只有云厂商,没有Self-Hosted K8S的选项
节点管理的列表页,没有显示 node label 信息,也不能根据 node label来过滤 Node,或者批量增删node label
是否可以定制登录后,默认跳转的路由?不同的使用场景关注点可能不同,比如:我个人的使用场景,登录进去就想直接到达Workload页面查Pod问题的。当前登录进去要至少点4次,才能到达用于Pod问题定位的页面。
服务端:
Kubesphere自动部署的Prometheus组件,似乎不太兼容主流的 Helm Prometheus Stack的Chart (https://github.com/prometheus-community/helm-charts/tree/main/charts/kube-prometheus-stack),一些evaluate之后的监控指标,Grafana开源的Dashboard不兼容,而且似乎个别指标不太准确。
ClusterConfiguration里面可以定制的参数不多,一些组件不太好定制。
提这个Issue仅是反馈一些个人使用体验和提供可能的思路,一些个人想法也可能是有问题的。再次感谢KubeSphere项目!